把握宏观脉络 洞悉行业趋势

GRASP THE MACRO CONTEXT INSIGHT INTO INDUSTRY TRENDS

立即咨询

转炉副枪产品概述及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分析(转炉副枪项目市场投资商业计划书 -节选)

发布时间:2019-11-28 10:16:05

第一节 产品定义、性能及应用特点

转炉副枪是转炉计算机动态控制最主要的设备,副枪是一根水冷式三层钢管,其下端有一个一次触发的探头电极夹,副枪测试探头就装在电极夹上。副枪有四种探头:测温探头、测温定碳探头、测温定氧探头、测钢水液面探头。

副枪由以下主要设备构成:旋转框架,旋转设备,提升设备,副枪小车导轨,副枪小车,副枪枪体,探头自动安装装置,冷却水和氮气系统,DIRC-5系统信号处理器。副枪辅助设备包括有刮渣器、密封帽、副枪口、探头拆卸装置。

转炉副枪是相对于氧气喷枪而言的,它是自上而下由炉口插入炉丙去的另一根水冷枪管。氧气转炉副枪广义地讲可分为两类操作副枪和测试副枪。操作副枪用来向炉内喷石灰粉以利去磷、喷附加燃料(如焦粉、油、夭然气),以提高废钢比或喷射精炼时所需的其它气体。测试副枪又叫传感枪、仪器枪、测枪、康坦克等。

副枪的功能:作为检测装置时,可用来测温、测液面高度、测渣厚,快速测量钢液中的碳和氧、取样、观察炉内情况等;作为操作装置时,可用来喷吹燃料、气体、石灰等。

副枪在转炉生产的应用效果:

副枪在转炉生产的应用,改变了传统转炉的控制方式,使转炉生产的连续性、高效性增强,产能提高;减少倒炉次数,缩短冶炼周期,使转炉的产能提高;终点命中水平的提高,加上副枪不倒炉所进行了的终点测量,便于判断终点,使倒炉次数较传统的经验炼钢每炉钢减少1次,每炉钢节省2min时间;使转炉生产的消耗降低,产效提高;副枪的使用,提高了转炉的装备水平,使操作稳定,喷溅减少,一次命中水平大幅提高,减少了过后吹造成的吹损和消耗,平均节约钢铁料消耗5 kg/t;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工作环境。

第二节 发展历程

转炉副枪技术是计算机自动炼钢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转炉副枪是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重要的新技术。副枪设备是转炉在垂直状态不间断吹炼的情况下对钢水进行测温取样的有效工具。现代炼钢技术依靠副枪的测量来调节吹氧量和转炉原料的添加量。

第三节 上游 行业 发展状况 分析

1、钢铁 行业

2008年,全国产钢50048.80万吨,同比增长1.13%;生产生铁35988.57万吨,同比增长-0.16%;生产连铸坯48371.61万吨,同比增长1.25%;生产钢材58177.30万吨,同比增长3.56%;生产焦炭82401.11万吨,同比增长20.74%;生产铁矿石82401.11万吨,同比增长20.74%;生产铁合金1824.99万吨,同比增长3.90%。增长速度表明,2008年,全国钢、铁、材、矿的产量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其中9~12月四个月生铁、钢材产量出现了多年未见的连续同比下降,10月粗钢产量同比降幅达到17.00%,11月粗钢产量同比继续下跌了12.38%,12月粗钢产量下降10.52%;10月钢材同比降幅达到12.40%,11月同比降幅达到11.00%,12月下降了1.69%。全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日趋严重。

从产量比重看:全国重点统计单位钢、铁、材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78.34%、76.46%、62.15%,其它企业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1.66%、23.54%、37.85%。从增量因素看:相对数方面,重点企业钢、铁、材产量的增幅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0.09%、1.68%、1.07%;而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其它企业的增速分别为5.08%、-5.70%、7.93%,分别比国有重点企业高4.99、低7.38、高6.86个百分点;从增量的绝对数看,粗钢和钢材产量其他企业分别比重点企业多14.10和3.23倍。由此可见,2008年,我国钢、铁、材产量增速严重下降,主要是重点国企和民企共同推动的。

从日产水平来看,2008年,全国日产粗钢121.91万吨,连铸坯118.43万吨,生铁116.87万吨,钢材157.47万吨,焦炭71.52万吨,铁矿石196.96万吨,铁合金3.76万吨。其中,重点统计单位的钢、铁、材日产水平分别为94.75万吨、88.84万吨、89.10万吨。

重要钢材产品生产结构中,钢筋产量9708.97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3.9%;线材(盘条)产量8024.03万吨,增长1.2%;棒材产量4670.49万吨,增长2.2%;中板产量3526.92万吨,增长14.1%,热轧薄板产量559.10万吨,下降15.4%。从增幅来看,增长水平均有较多回落,并且9~12月四个月大部分产品产量均出现同比下降。

2008年,全国重点统计单位生产钢材33796.48万吨,销售钢材33620.49万吨,钢材实物产销率99.48%。2008年,全国出口钢材5918.27万吨,同比下降5.5%;进口钢材1538.00万吨,同比下降8.8%;累计净出口钢材4380.27万吨。截至年末,全国重点统计单位钢材库存684.11万吨,比11月的768.74万吨库存减少84.63万吨,比期初库存增加21.80万吨。

2008年,全国累计钢材进口1538.00万吨,同比降低8.8%,同比减少进口钢材149.06万吨;共出口钢材5918.27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5.5%,同比减少出口绝对量346.36万吨。

由于我国都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大和机械 行业 的振兴计划的实施,我国机械 行业 有望迎来一次爆发式增长。2009-2012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将营造巨大的钢材消费市场,近年来,随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磁性材料

磁性材料主要是指由过度元素铁,钴,镍及其合金等能够直接或间接产生磁性的物质。磁性材料从材质和结构上讲,分为“金属及合金磁性材料”和“铁氧体磁性材料”两大类,铁氧体磁性材料又分为多晶结构和单晶结构材料。从应用功能上讲,磁性材料分为:软磁材料、永磁材料、磁记录-矩磁材料、旋磁材料等等种类。软磁材料、永磁材料、磁记录-矩磁材料中既有金属材料又有铁氧体材料;而旋磁材料和高频软磁材料就只能是铁氧体材料了,因为金属在高频和微波频率下将产生巨大的涡流效应,导致金属磁性材料无法使用,而铁氧体的电阻率非常高,将有效的克服这一问题、得到广泛应用。磁性材料从形态上讲。包括粉体材料、液体材料、块体材料 、薄膜材料等。

磁性材料的应用很广泛,可用于电声、电信、电表、电机中,还可作记忆元件、微波元件等。可用于记录语言、音乐、图像信息的磁带、计算机的磁性存储设备、乘客乘车的凭证和票价结算的磁性卡等。

磁性材料是一种重要的电子材料。早期的磁性材料主要采用金属及合金系统,随着生产的发展,在电力工业、电讯工程及高频无线电技术等方面,迫切要求提供一种具有很高电阻率的高效能磁性材料。在重新 研究 磁铁矿及其他具有磁性的氧化物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磁性材料——铁氧体。铁氧体属于氧化物系统的磁性材料,是以氧化铁和其他铁族元素或稀土元素氧化物为主要成分的复合氧化物,可用于制造能量转换、传输和信息存储的各种功能器件。

中国目前具有磁性材料生产企业及相关的企业1096家,其中铁氧体生产企业359家,稀土磁体和金属磁体生产企业226家。中国磁性材料工业在产量方面已经初具规模,发展速度很快,但与日本等磁性材料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无论是管理水平、制造工艺、产品质量及产品档次都存在一定差距。中低档产品占据了较大的国际市场,但在高档产品上还缺乏竞争力。随着高清晰度电视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日益普及,汽车、通信业的发展,对高档磁性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多。中国的磁性材料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开发高档磁性材料产品,占领国际市场。“十一五”时期,是中国磁性材料工业大发展时期,世界磁性材料产业中心已经转移到中国。预计到2010年中国各类磁体的产量均稳居世界之首,占全球的份额还将继续增大。到2020年,中国磁性材料的产量将占全球一半以上,成为世界磁性材料产业中心。

第四节 下游产业发展情况 分析

1、转炉 行业 分析

钢铁工业的产能涉及高炉炼铁能力,转炉(电炉)炼钢能力以及轧钢能力三部分。三个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互相影响。

2006年底,全国共有炼钢转炉643座,公称容量34523吨,生产能力40958吨。其中,小于等于20吨的转炉162座,能力为3413万吨,占炼钢转炉能力的8.33%;21~119吨转炉394座,能力为24449万吨,占转炉炼钢能力的59.69%,是转炉炼钢的绝对主力;120~299吨转炉84座,能力为12402万吨,占转炉炼钢能力30.28%;300吨及以上转炉3座,能力为695万吨,占转炉炼钢能力1.70%。

截止2006年,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中公称容量100t以下的转炉多达266座,占总转炉数的70.74%,而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和日本的炼钢转炉公称容量一般都大于150吨,最大的为400吨,可见,我国炼钢转炉大型化还存在很大空间,必须严格执行 产业政策 ,淘汰落后产能,严把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大型转炉的比例。

2、钢铁企业 分析

重点区域 分析

北京

北京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增速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已连续第9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3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2479.3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6425.6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 研究 、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教育等 行业 发展较快,增速高于第三产业平均水平。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0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3%,增幅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992.1亿元,增长13.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现代制造业完成增加值557.3亿元和802.3亿元,分别增长22.1%和17.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28%和40.3%(二者有交叉部分),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5%和53%。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为99.1%,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865亿元,增长26.7%。

山西

2007年全年山西省地区生产总值5696.2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3.0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3394.7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1988.5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57.4亿元,增长9.1%;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增加值476.4亿元,增长10.8%;房地产业增加值133.4亿元,增长6.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835元,按2007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 2213美元。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5%、59.6%和34.9%。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4.4%,提高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铁增长13.4%,粗钢增长28.2%,钢材增长25.1%。

冶金 行业 通过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表现在:一是淘汰落后产能。2007年淘汰落后产能2090万吨。二是钢铁 行业 产品质量提高。2007年钢铁 行业 出口交货值超过煤炭,达到160.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倍。三是工艺装备水平提高。全省生铁和钢材产量的比例由2002年的2.83:1调整为2.12:1;不锈钢占钢产量的比重由2002年的3.2%提高到了2007年的8.0%。四是经济效益好。2007年规模以上冶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 2336.9亿元,同比增长50.9%。实现利润157.7亿元,同比增长38.5%。实现利税267.5亿元,同比增长33.0%。

山东

山东实现生产总值2588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09.1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14773.4亿元,增长15.8%,其中,工业增加值13411.2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增加值8605.2亿元,增长14.5%。三次产业比例由9.7:57.7:32.6调整为9.7:57.1:33.2。人均生产总值27723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3646美元),增长13.5%。

山东省是我国第四大钢铁生产省份,2007年预计粗钢和钢材的产量分别可达4100万吨和4700万吨。

山东省也是我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的一个省份,但省内除济钢、莱钢规模较大外,其余钢铁企业规模偏小。

工业产品结构优化。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产量增幅回落,生铁增长13.7%,比上年回落21.1个百分点;钢材增长20.1%,回落15.8个百分点。

浙江

2007年,浙江全省生产总值为18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09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521亿元,分别增长2.8%、15.4 %和15.1%。人均GDP为3712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4883美元),增长12.7%。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从上年的5.9∶54.0∶40.1调整为5.5∶54.1∶40.4。

上海

2007年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12001.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已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84亿元,增长2%;第二产业增加值5675.49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6223.83亿元,增长15.2%,增幅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提升幅度为2001年以来最高。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29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51.05亿元,增长12.6%。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增加值3794.28亿元,增长14.4%。全年工业总产值23108.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938.63亿元,增长16.1%。精品刚才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7.3%。

广东

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3067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6.23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5938.20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12989.28亿元,增长13.0%。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9.7%,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0.3%,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7%,金融保险业增长26.9%,房地产业增长13.7%,其他服务业增长12.9%。人均生产总值达32713元,增长12.9%。

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4910.0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079.22亿元,增长18.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2.6%,民营企业增长24.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6.9%,股份制企业增长24.1%,集体工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分别增长13.2%和21.3%;重工业增加值7958.48亿元,增长18.9%,轻工业增加值5120.74亿元,增长17.6%,轻重工比例由上年的39.4:60.6变为39.2:60.8。

广东省地处沿海,毗邻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国家。强大的市场需求,促进了广东省钢铁工业快速发展,2006年全省钢产量1060万吨,钢材产量1786万吨。生产的主要品种有生铁、连铸坯、热轧带肋钢筋、热轧圆盘条、钢板(包括冷热轧钢板、镀锌板、镀锡薄钢板、集装箱板、船体结构用钢板)、各种钢管制品和钢丝制品等。产品除供应本省外,还行销欧美、日本、中东、韩国、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

四川

2007年四川省全省生产总值10505.3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增速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92.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4595.5亿元,增长19.1%;第三产业增加值3817.7亿元,增长13.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6%、59.5%和34.9%。从需求的角度看,“三驾马车”仍然以投资拉动为主,消费稳中趋旺。其中,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63.1%,总消费的贡献率39.6%。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工业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90亿元,增长36.5%。实现利税1156.8亿元,增长38.7%。实现净利润646.9亿元,增长51.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304.5亿元,增长42.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07.0,比上年提高30.2个点。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

您的需求

YOUR REQUIREMENTS

联系人:

职务:

电话:

邮箱:

您的需求:

提 交
中经咨询

咨询热线:

400-8790-365  400-8099-707

服务邮箱:vip@jihuashu.org.cn

单位官网: http://www.jihuashu.org.cn

地址(北京):北京朝阳区光华路东方梅地亚中心A座15层

地址(上海):上海杨浦区军工路1599号1栋5层

ICP 备案:沪ICP备18002139号-5

主营业务

报告编制
可行性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建议书
立项申请报告
稳评报告
能评报告
项目方案
IPO募投可研
项目申请报告
企业融资报告
规划设计
乡村振兴规划
特色小镇规划
产业规划
文化旅游
十四五规划
园区规划
田园综合体
乡村旅游
康养产业
景观设计
科技成果评价
科技成果评价
项目立项评估
项目结题评价
知识产权评估
成果价值评估
人才团队评价
扶持资金申请
农业资金申请
发改委资金申请
工信资金申请
科技资金申请
网站地图
专项调研
市场调研
消费者调研
企业调研
商业计划书(案例)
商业计划书(模板)
客服微信
温馨提示
提交成功,谢谢!
提交失败
联系人不能小于两个汉字!
提交失败
手机号格式错误!
提交失败
需求内容不能少于10个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