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宏观脉络 洞悉行业趋势

GRASP THE MACRO CONTEXT INSIGHT INTO INDUSTRY TRENDS

立即咨询

国内重点城市文化业现状

发布时间:2019-11-29 11:01:25

第一节 北京文化产业概况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同时,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 产业政策 ,使文化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03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46.1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7%,成为首都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0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328.7亿元,比2003年增加82.6亿元,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综观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可以用“三长、两短”来概括。“三长”就是资源、市场、环境三大优势比较明显;“两短”就是产业发展还存在两大方面的不足。对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深入 分析 ,以便廓清思想,理清思路,谋划对策。三大优势是:

1、资源优势

经济学 研究 表明,决定比较优势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禀赋。北京具有异常丰富的文化资源,种类繁多,与经济的可渗透性强,可开发程度高,为北京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突出的比较优势。首先,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北京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50多年建都史。在悠久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丰富璀璨的文化遗产,各个历史朝代的文物古迹达3500多处。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浏览到的一个门脸、一座院落都可能流传着一段故事;触摸到的一砖一瓦都可能有着三四百年的历史,都蕴含着文化,都是我们保护利用的宝贵资源。其次,文化人才荟萃。文化产业是创意的产业、内容的产业。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的主体,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假如说文化资源是基料,那么文化人才是酵母,是最具活力的因子,是发展的生力军。文化名城与首都的优势地位使北京汇集了大批文化人才,不仅包括享誉全国的文化名人、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而且还有众多的领导人才、管理人才、创作人才和表演人才,成为首都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2、市场优势

主要表现在有条件、有需求、有基础。首先,首都的唯一性,决定了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地位不可动摇,决定了北京对全国具有强大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北京有着1500多万常住人口、300多万流动人口,每年大约有1亿国内外旅游者来京参观游览,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既是文化的消费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由此也使北京对各地文化建设和文化消费具有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这是北京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条件。其次,巨大的文化需求。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构成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发展经济学 研究 表明,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居民的文化消费会出现较大的增长,占到人均消费支出的18%。目前,北京人均GDP已突破5000美元,居民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强,文化消费扩大已是必然趋势,表明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北京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以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汇展、古玩艺术品交易等优势 行业 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了一些著名文化品牌,诸如,相约北京、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图书节等,这些都是北京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

3、环境优势

1)领导重视

目前,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已形成自上而下的努力推动与自下而上的积极开发相结合的格局。按照首都经济发展战略,未来几年北京仍将坚持以知识经济为方向,第三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既是北京市的重大决策和重要战略部署,也成为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的共识。

2)教育资源充沛

文化产业作为高科技支持与文化结合的产业,特别需要大批高素质、复合型的新型人才。北京是我国最大的专门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高等教育密集区之一,有77所高等院校,各种职业教育以及留学生教育等也非常发达。这些教育机构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本身也成为拥有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人才库,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资源。

3)科技支持

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借助科技的翅膀。随着科技的发明与应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侵入文化领域,文化产品得以用工业生产的方式被生产出来,“文化产业”才轰然问世,并迅猛发展起来。北京地区集中了353家科研院所(不包括转制的),科技人员达30.1万人,技术产出非常丰富,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特别是与文化产业紧密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等高新技术和产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二节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上海应尽快确定重点 行业 并采取多种措施予以扶持,力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形成上海的优势 行业 。同时,要树立主打国内、面向世界的市场观念。

1、在影视业方面

美国各大电影公司曾乐观估计,中国电影市场起码具有20倍的发展空间,意味着全国电影票房可以达到200亿元。上海曾占据我国电影制作的半壁江山,近10年来由于电影市场的不景气,电影制作业每况愈下。但上海在影视制作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近年来,随着上海经济的大发展,以上海为背景的影视作品显著增加,也为上海发展影视业提供了机遇。上海应加快国有影视单位改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人民群众欢迎的影视作品。同时,借鉴北京等地发展民营影视业的经验,鼓励企业、个人、境外资金投资影视业。另外上海可借鉴纽约发展电影业的经验。1987年前后,纽约为发展影视制作业,在市长办公室里设立联络官,专门为来纽约从事影视制作提供服务。到1997年,以纽约为背景制作的影视剧增加了4倍,影视制作业成为纽约发展最快的五大 行业 之一。

2、在演出业方面

上海可充分利用演出团体数量较多、资源充足的优势,打破地区和所有制界限,加强演出团体之间的协作与联合,充分发挥名人、名团、名剧的品牌效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演出产业的发展。要积极为文艺生产营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为文化艺术生产者创造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生存空间。还可通过鼓励建立演出制作机构,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经营演出市场。

3、在艺术品经营业方面

上海是我国现代艺术教育和创作的摇篮,具有深厚艺术文化积淀。随着上海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住房条件的改善,上海市民的艺术品消费规模将大幅度增加。巨大的艺术消费潜力,同时背靠全国艺术资源,上海艺术品经营业发展潜力不可估量。

4、在网络游戏业方面

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是抢占21世纪文化产业制高点的一条捷径,数字化趋势正在给文化产业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趋势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上海可借鉴日本、韩国发展游戏业的经验,充分发挥在通讯、电子、电脑、网络集成等方面的优势;支持有关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网络游戏的 研究 ;并进行产业化的推广,使上海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最有优势的网络游戏开发、制作和生产基地之一。

第三节 深圳文化产业概况

自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以来,短短几年时间,深圳这个曾经被视为“文化沙漠”的城市,于惊叹声中向世界捧出了一片“文化绿洲”。文化展会、新闻出版、影视制作、演艺娱乐、节庆旅游……在一批骨干产业带动下,深圳文化项目的数量、文化产业的产值逐年翻番,增速已经超过GDP的平均增长数。深圳文化产业大餐年年都有新花样、新创意、新企业、新活动,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文化发展的规模化、产业化势头日益显现。

1、文博会带动文化产业园区兴起

深圳文化发展佳绩,可以从文博会略见一斑。2004年11月,惟一的国家级、国际化文化产业盛会落户深圳,既是对深圳文化实力的信任,也是对深圳文化业界的考验。深圳不负众望,以骄人业绩向全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在第一届文博会成功举办基础上,第二届文博会再攀高峰,参观宾客总数超过90.63万人次,比首届增加近一倍,投融资签约额突破200亿元,拍卖总成交额接近7000万元,出口成交额约100亿元。目前,第三届文博会筹备工作已获得多项突破,向实现“拉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目标再迈出坚实一步。在文博会的促进下,深圳文化产业园区蓬勃发展。布吉大芬油画村、古玩城、水贝珠宝交易中心、满京华艺展中心、怡景动漫基地、雅昌艺术馆在第二届文博会上闪亮登场。这些文化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产业基地,仅大芬村每年油画出口就达3000多万元。2006年至今,“三旧”改造工程令多个旧工业区“变脸”为高端创意文化服务区,与此同时,罗湖创意文化广场、东部华侨城、田面“设计之都”创意设计产业园、世纪工艺品文化广场、南山数字文化产业基地、南海意库等一批新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为深圳文化产业提升凝聚无穷潜力。

2、文化产业成为深圳支柱

产业动漫、影视剧制作、出版印刷、旅游娱乐等诸多 行业 焕发出勃勃生机。据统计,深圳现有影视剧制作经营机构约120家,年制作影视剧产量超过20部,且多为热播剧,发行范围遍及全国各省市。影视动漫产业年生产能力逾两万分钟,并创作出全国首部三维动画电影《魔比斯环》。与此同时,电影市场成绩喜人,票房收入突破1亿元,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第四个票房过亿的城市。深圳抓住时机,成立了报业、广电、发行三大集团,做强做大文化产业的“蛋糕”。深圳出版业年出版图书逾700种,年增幅达25%,音像出版单位出版的音像制品数量年增幅达20%。深圳报业集团去年一年总收入达到17.8亿元,而发行集团年营业额也达到4.5亿元。全市印刷业年工业生产总值更高达288.75亿元。

3、政府大手笔扶持产业发展

深圳人在推动文化发展过程中,敢于创新,善用奇招。从“读书月”到“市民文化大讲堂”,再到“创意十二月”,一系列活动营造出浓厚文化氛围。深圳人爱读书全国闻名,连续17年人均购书量居全国榜首。市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给相关产业发展也注入了活力。在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和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方面,深圳亦不乏大手笔。市政府专门设立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在“十一五”期间投入3亿元,支持资助文化产业发展。为给广大市民提供最舒适的文化活动场所,市政府先后投资50多亿元,用于30多个城市文化新设施建设。据统计,深圳现已拥有19个博物馆,58个文化馆,520个公共图书馆,160个公共文化广场,极大扩展了市民的文化活动范围和空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在丰富市民文化活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大打“节约牌”、“效益牌”,文化活动“政府主办、企业承办”的新形式越来越突出,实现文化发展社会效益与经济收益双丰收。不管是社科普及周、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艺术节、少儿艺术花会等公益性文化活动,还是大剧院艺术节、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等节庆演出活动,均能看到政府与企业精诚合作的身影。政府牵头、企业积极参与的方式,既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发展的积极性,也极大提升了文化项目的效益化、规模化。

第四节 江苏文化产业现状

“十五”以来,在《文化大省建设纲要》的指导下,江苏在文化体制改革,组建国有文化企业集团等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文化产业取得的较大的发展,我们总体认识和判断是:文化体制环境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国有文化企业活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亮点突出,特色鲜明,江苏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正逐步形成,但文化体制改革尚不深入,国有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有待突破,文化要素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偏少,与江苏经济发展水平不符,成为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分析 :

1、江苏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取得成效,活力增强,集团化效益开始凸现

江苏省的文化产业集团成立以来,首先进行了集团化改革,建立起集团体制,但开始多数集团是事业法人。今年以来,有些企业集团启动了第二轮改革,转为企业法人,并在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集团组织架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探索。

通过这些改革,江苏省的文化企业集团增强了活力,不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集团化的规模效益开始凸现,像江苏广电集团、江苏出版集团、江苏新华日报报业集团等单位经济效益都有了明显的增长,初步显现了集团化发展的巨大作用。

2、江苏报业和出版发行成为江苏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各项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已经成为江苏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多年的努力,江苏报刊种数稳定在全国第四,平均印数位列全国第二,总印数位列全国第二这样一种水平上。扬子晚报发行量已突破210万份,成为晚报、都市报等中国生活服务类报纸日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南京也成为全国的报刊重镇,集中了数十种报纸在这里竞争。这种竞争促进了南京报业市场的细分化发展,各主要报纸都在寻求自身的传播定位,培养自身特定的读者群,出现了报业系列化整合中向细分市场开拓与向关联产业拓展的趋势。

江苏出版发 行业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有了快速发展,进入90年代各项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到2004年,几个主要指标都在高位稳步发展,显示着江苏出版业发 行业 的整体实力。尤其是江苏出版集团自2001年改制成立集团以来,在新的组织架构中,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目前已经是一个拥有几十亿资产,融图书、报刊和电子音像等出版物出版、印刷、发行、外贸于一体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成为江苏的强势文化企业集团。

江苏报业和出版发 行业 是江苏省文化产业中的优势产业,应该继续给予政策支持,并鼓励这两个 行业 跨地区发展。

3、江苏特色文化产业方兴未艾,亮点突出,特色鲜明,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出现新增长点

江苏有多元的区域文化,各区域文化特色鲜明,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文化旅游的带动下,江苏各地在大力发展现代传媒业的同时,还努力挖掘、开发本地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提炼锻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积极探索本地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因而不但使江苏丰富多彩地域文化的优秀元素更加彰显,而且培育开拓出江苏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在江苏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支撑下,在现代传媒等支柱产业与特色产业的共同发展中,江苏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形成。

江苏省文化产业中的其他 行业 虽都有发展,但与其他省市比较,优势不突出,有些还在起步阶段,需要通过相关的 产业政策 来引导和扶持。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

您的需求

YOUR REQUIREMENTS

联系人:

职务:

电话:

邮箱:

您的需求:

提 交
中经咨询

咨询热线:

400-8790-365  400-8099-707

服务邮箱:vip@jihuashu.org.cn

单位官网: http://www.jihuashu.org.cn

地址(北京):北京朝阳区光华路东方梅地亚中心A座15层

地址(上海):上海杨浦区军工路1599号1栋5层

ICP 备案:沪ICP备18002139号-5

主营业务

报告编制
可行性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建议书
立项申请报告
稳评报告
能评报告
项目方案
IPO募投可研
项目申请报告
企业融资报告
规划设计
乡村振兴规划
特色小镇规划
产业规划
文化旅游
十四五规划
园区规划
田园综合体
乡村旅游
康养产业
景观设计
科技成果评价
科技成果评价
项目立项评估
项目结题评价
知识产权评估
成果价值评估
人才团队评价
扶持资金申请
农业资金申请
发改委资金申请
工信资金申请
科技资金申请
网站地图
专项调研
市场调研
消费者调研
企业调研
商业计划书(案例)
商业计划书(模板)
客服微信
温馨提示
提交成功,谢谢!
提交失败
联系人不能小于两个汉字!
提交失败
手机号格式错误!
提交失败
需求内容不能少于10个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