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宏观脉络 洞悉行业趋势

GRASP THE MACRO CONTEXT INSIGHT INTO INDUSTRY TRENDS

立即咨询

L-乳酸技术工艺发展趋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9-11-29 10:53:32

第一节  产品技术发展现状

乳酸(学名α-基丙酸),其含有一个中性碳原子,具有旋光性,左旋性乳酸称为L-乳酸,右旋性乳酸称为D-乳酸,外消旋乳酸称为DL-乳酸。乳酸,尤其是L-乳酸,以其独特的优势,展示其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人和动物体内只有代谢L-乳酸的酶,若过量摄入D-乳酸或DL-乳酸,会导致血液中富含D-乳酸,易引起疲劳、代谢紊乱甚至酸中毒。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己将DL-乳酸禁止药用与食用。在食品和医药工业中高光学纯度L-乳酸将逐步取代DL-乳酸。另外,L-乳酸在自然环境中可以被微生物完全降解为C02与H20,低分子量的L-乳酸聚合物(2-10个分子)具有植物刺激生长的作用。因此L-乳酸聚合物生产可降解聚合物的 研究 己成为全球关注热点。

目前世界上只有荷兰PURAC和比利时GLACTIC在L——乳酸生产领域具有领先技术优势,其它国家所生产的L—乳酸均为DL—乳酸。

我国的L-乳酸 研究 和生产起步均晚,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与国外存在相当差距。乳酸的生产方法有合成法与发酵法。目前国内发酵法生产乳酸均采用德氏乳杆菌为菌种,仅能积累D及DL型乳酸。

L-乳酸的工业生产菌种均为米根霉,产酸水平为9-10%,而国外以高温厌氧细菌发酵为主,产酸水平最高可达18%,虽然米根霉具有营养要求低,原料粗放的优点,但好氧发酵,电耗、水耗和能耗均较高,且异型发酵,糖酸理论转化率难以超过80%(细菌同型发酵L-乳酸,其理论糖酸转化率可达100%,),米根霉发酵生产L-乳酸的成本难以与国外进口的同类产品竞争。因此,近年来,国内已开始转向细菌发酵生产L-乳酸的工艺 研究 。

第二节  产品工艺特点或流程

工业上乳酸的生产有两种方法,即发酵法和化学合成法。化学法是以乙醛和氢氰酸为原料合成的,生产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且难于合成单一构型的L-乳酸,目前己逐渐为微生物发酵法所取代,微生物发酵生产是L-乳酸生产的主要方法。

L-乳酸发酵生产的关键是优良发酵菌种的选育、高效L-乳酸发酵和分离提取技术。

1、菌种选育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乳酸,因菌种和培养液不同,乳酸质量和产量有很大差异。生产菌种选育是发酵工业中最为关键的工作,受到普遍重视。目前应用发酵法生产L-乳酸常用的微生物有两大类,一类为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另一类为根霉(Rhizopus royzae)。根霉所产的乳酸光学纯度好,但是产酸量低,需氧,耗能高;乳酸菌产酸量高,厌氧,好能低,但是产物含有部分D-乳酸。目前,用于L-乳酸发酵生产 研究 的菌种,主要是米根霉,乳杆菌和乳酸链球菌。

米根霉生长对营养要求较低,可以直接利用淀粉转化为L-乳酸。1996年Longacre等通过 分析 米根霉葡萄糖代谢流 分析 ,将乳酸的产率提高到75%-86%。Zhou等采用米根霉ATCC52311优化发酵葡萄糖生产L-乳酸工艺 研究 ,使乳酸生产率达88%,但是米根霉发酵时间长,需氧耗能高,副产物多,包括乙酸、富马酸、苹果酸、苹酸乙酸对L-乳酸纯化提取带来难度。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米根霉代谢流,修饰、扩展和构建代谢途径,改变C内代谢通量的分配,使米根霉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更多的乳酸。白冬梅等通过代谢通量 分析 优化米根霉R1021发酵生产D(+)-乳酸过程,最大理论L-乳酸产率达98.2%。另外,可以利用DNA重组技术构建工程菌,Hakki等利用乳酸链球菌,L-乳酸脱氰酶基因1dhL的DNA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扩增米根霉1dhL片段,构建米根霉菌基因工程菌。根霉有乙醇发酵的酶,以至霉菌在短期缺氧状态下可以生长。在氧气限制条件下,一个仅表达5%野生型乙醉脱氢酶活力的突变子被分离。

乳酸链球菌(Lactococcus)的优势是只产生L-乳酸。Jeonga等分离筛选到一株乳酸链球菌,控制pH6.0条件下,32℃发酵,葡萄糖浓度为60g/L,乳酸对葡萄糖的转化率为90.2%。而对乳酸链球菌1dhL基因的Lac操纵子的拷贝数增加的结果仅仅导致乳酸产量的些微增加。

乳杆菌以其产酸量高、产酸快的优势,成为广大 研究 者关注的热点。乳杆菌包括同型乳酸发酵和异型乳酸发酵两种类型,异型乳酸发酵乳杆菌产生L-乳酸光学纯度高,但是产量低,同时伴随大量副产物产生(如乙酸、乙醇、丁酸等)。同型乳酸发酵乳杆菌产量高,但是同时产生两种同分异构体构型,从外消旋乳酸混合物中分离纯化L-乳酸成本太高,可能只能依靠昂贵的色谱技术。最理想的是筛选只产L-乳酸的菌株或者以遗传技术改良菌株。因此,近年来, 研究 人员在通过基因工程和代谢工程改良乳杆菌提高L-乳酸产量和光学纯度方面做了大量 研究 。

Ferain等采用增加基因拷贝数使编码L-乳酸脱氢酶基因在植物乳杆菌L.plantanum中过量表达,L-乳酸脱氢酶活性提高了13倍。但是,对L-乳酸或总乳酸产量几乎无影响。以德氏乳杆菌为出发菌株,采用类似青霉素浓缩营养缺陷型的经典育种方法改变培养条件使D-乳酸脱氢酶灭活,获得D-乳酸脱氢酶缺陷型

ATCC55163,产100%L-乳酸以乳清渗透液为原料发酵20h,乳酸浓度达77.8g/L,产率1.11g/L·h。Lapierre采用基因缺失方法使ldhD基因中8-bp缺失,获得一株L.johusonii 1dhD基因灭活突变株,突变子完全失去D-乳酸脱氢酶活性,L-乳酸脱氢酶活性保留下来,L-乳酸产量也有些微增加。Nikkila等采用L.helveticus idhD(D-乳酸脱氢酶)基因灭活策略,通过基因替换的方法,构建两株稳定1dhD基因灭活乳杆菌(lact-helveticus)。其中一株通过启动子区域内部缺失阻止1dhD基因转录构建,另一株用1dhL基因代替ldh D基因构建,两株构建菌株L-乳酸脱氢酶活性分别提高了53%和93%,且只生产L-乳酸,L-乳酸产量增加一倍,与野生型总产酸量相等。Niju等人采用NTG诱变L. rhamnosus MTCC 1408菌株,分离到一株只生产L-乳酸的adh突变株,且乳酸产量增加了6.6%。在 研究 如何提高L-乳酸产量和光学纯度的同时,对乳杆菌适于发酵生产工艺方面也做了大量 研究 。2002年,Zhang等采用基因组改组(genome-shuffling)方法获得一株耐受低pH的突变菌株,此菌株可在pH3.8条件下发酵,在此条件下,乳酸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直接用有机溶剂将乳酸从发酵液中萃取出来,从而降低了产品的纯化成本。2007年,Wang等采用基因组改组技术对干酪乳杆菌进行提高耐酸性和L-乳酸生产速率的 研究 ,获得一株能够在pH3.6条件下生长的突变株,在pH3.8条件下,L-乳酸产量提高了3.1倍;在CaCO,中和pH条件下,L-乳酸的生产速率达到5.77g/L·h,比原始菌株提高了26.5%士1.5%。

2、培养基原料

培养基的组分显著影响发酵产物的浓度、转化率和生产强度,其成本直接影响着整个发酵过程的经济效益。 研究 者对乳酸生产的许多碳源与氮源做了大量 研究 。

常用乳酸生产 研究 的碳源有:葡萄糖、蔗糖(来自糖浆、糖蜜)、乳糖(来自乳清)、麦芽糖(淀粉转化物)等,这些己经被商品化的碳源普遍价格高,造成乳酸生产成本增加。糖蜜价格虽低,但是乳酸产量低,而且产品纯化难度大,乳清价格也比较低、易得,但和糖蜜一样,产品纯化费用高,这些原料激励了现代技术如超滤、电渗析的发展。水解马铃薯淀粉、玉米、稻草、棉子外壳、亚硫酸盐废液等也有人 研究 。

关于氮源 研究 ,乳清、酵母粉、麦芽、草抽提物、小麦水解物、蛋白膝、牛肉浸出物、酪蛋白水解物、玉米浆、大豆水解物用于提供维生素和氮源我国也开展了此类 研究 ,如天津科技大学等机构 研究 人员利用甘薯渣、玉米粗粉为原料发酵生产乳酸,大幅降低了乳酸的生产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关于氮源 研究 ,乳清、酵母粉、麦芽、草抽提物、小麦水解物、蛋白膝、牛肉浸出物、酪蛋白水解物、玉米浆、大豆水解物用于提供维生素和氮源我国也开展了此类 研究 ,如天津科技大学等机构 研究 人员利用甘薯渣、玉米粗粉为原料发酵生产乳酸,大幅降低了乳酸的生产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3、发酵工艺 研究

分批发酵和补料分批发酵

传统乳酸发酵工艺即分批发酵和补料分批发酵,仍占有重要地位。以代谢产物为目的的分批发酵,几乎都受最终产物的抑制,传统分批发酵的方法是添加受最终产物的抑制,传统分批发酵的方法是添加CaC03,NaOH.NH40H来中和发酵产生的乳酸,维持培养基的最适pH,从而使微生物充分利用营养物质,将葡萄糖最大程度的转化为乳酸。发酵设备要求简单,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后处理难度大,收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乳酸发酵新工艺

乳酸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是降低生产成本的一个重要措施,改进乳酸发酵工艺,实现收率高、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成本低的原位产物分离(ISPR)乳酸发酵 研究

报道屡见不鲜。原位产物分离(in situ product removal即ISPR)是指将生产细胞的代谢产物快速移去的方法,与发酵有机结合(藕合),实现自动化和连续化,生产效率高于分批发酵。在乳酸发酵发酵过程中多采用祸合溶剂萃取、吸附、膜分离等操作系统,形成了原位产物分离发酵新技术。

萃取发酵

萃取发酵是在发酵过程中利用有机溶剂连续萃取发酵产物,消除乳酸抑制的祸合发酵技术。具有耗能低、选择性好、无细菌污染等优点。Yabannavar使用Alamine 366、叔胺和油醇混合物提取乳酸。但是这些有机溶剂对菌体细胞有毒害作用,导致细胞活性降低,甚至引起细胞破裂。所以选择萃取溶剂时,既要考虑溶剂的萃取能力,又要尽量避免溶剂对细胞的毒害作用。可以通过特殊处理来减轻溶剂毒性,如:用膜将溶液和细胞分开;细胞进行固定化等。Lozarova和Scholler C等 研究 了液膜萃取法,使ISPR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得到的乳酸纯度高、回收率也高。YunE311,Jordih09,和Tamada,等利用双水相萃取法进行乳酸发酵。将聚乙二醇(PEG)水溶液和轻基醚纤维素(HEC)水溶液加入发酵液中使乳酸和菌体分离,而HEC对L.deibrueckii的生长无影响。而且双水相萃取与间歇发酵相比,生物量和乳酸产量均有明显提高。

吸附发酵

吸附发酵过程中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等。离子交换树脂法以其选择性高、交换(吸附)容量大、操作简便、易于自动化控制等优点具有较强的竞争办。Lee和Tsao首先将PVP树脂用于乳酸发酵和分离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印度的Aradhana离子交换树脂AmberliteIRA-400用于乳酸发酵和乳酸分离过程,其转化率为92%,产酸速率为1.665g/L·h。但Aradhana的工艺也有缺点:用碱在提取乳酸前调节pH值,显著影响树脂的交换容量;pH值在5.0时开始提取,造成发酵过程中提取次数太多,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和菌体被树脂过多吸附或滞留,从而影响了乳酸发酵速度,延长了发酵周期。

膜法发酵

膜基细胞循环生物反应器将发酵和分离过程结合起来,使发酵过程中保持了较高的细胞浓度,细胞可循环使用,乳酸从发酵罐中连续移走,可以显著提高发酵过程的生产率。细胞循环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膜渗析(依靠扩散排阻)、电渗析(依靠离子排阻)、微滤和超滤(依靠分子排阻)等。Senthuran等采用固定化L.casei膜法发酵循环10次,葡萄糖的转化率超过90%,大大降低了胶木抽提物的使用量。Levente等 研究 了超滤膜细胞循环生物反应器,使菌体浓度达到100g/L。采用膜法发酵产生的乳酸浓度和生产率都高于分批发酵。这种反应器有三个优点:①乳酸浓度和生产率同时增大;②可在相当高的透过率下长期操作;③机械稳定性好,允许蒸汽灭菌。

电渗析发酵(electrodialysis fermentation,简称EDF)

EDF方法有许多优点:①不用中和剂就可以控制pH-值;②降低产物抑制;③浓缩产物;④简化后提取工艺。但是乳酸菌会逐渐附着到阴离子膜上,导致电阻增大,电渗析效率下降。因此,在乳酸的EDF法连续生产中,乳酸浓度高时对膜的吸附会成为限制因素,发酵过程中及时排除乳酸,是提高乳酸产率的有效方法。Nomura等发现固定化技术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另外,将中空纤维超滤膜和电渗析串联使用,避免了乳酸菌附着到离子交换膜上而被杀死,取得了干细胞重量增多,活性细胞数目增多,发酵周期缩短,间歇培养速度加快的理想效果。Yao等发现,在电渗析时,如果将乳酸先转成乳酸钠,整个效果将大为改善。

第三节  国内外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分析

国内外对L-乳酸的生产 研究 非常重视。当前化学法己逐渐为微生物发酵法所取代,未来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乳酸和高温细菌法是发展趋势。

采用分子育种技术提高乳酸菌种水平、不断改进现代发酵和提取工艺技术仍是我们进一步 研究 开发的关键。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
 

您的需求

YOUR REQUIREMENTS

联系人:

职务:

电话:

邮箱:

您的需求:

提 交
中经咨询

咨询热线:

400-8790-365  400-8099-707

服务邮箱:vip@jihuashu.org.cn

单位官网: http://www.jihuashu.org.cn

地址(北京):北京朝阳区光华路东方梅地亚中心A座15层

地址(上海):上海杨浦区军工路1599号1栋5层

ICP 备案:沪ICP备18002139号-5

主营业务

报告编制
可行性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建议书
立项申请报告
稳评报告
能评报告
项目方案
IPO募投可研
项目申请报告
企业融资报告
规划设计
乡村振兴规划
特色小镇规划
产业规划
文化旅游
十四五规划
园区规划
田园综合体
乡村旅游
康养产业
景观设计
科技成果评价
科技成果评价
项目立项评估
项目结题评价
知识产权评估
成果价值评估
人才团队评价
扶持资金申请
农业资金申请
发改委资金申请
工信资金申请
科技资金申请
网站地图
专项调研
市场调研
消费者调研
企业调研
商业计划书(案例)
商业计划书(模板)
客服微信
温馨提示
提交成功,谢谢!
提交失败
联系人不能小于两个汉字!
提交失败
手机号格式错误!
提交失败
需求内容不能少于10个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