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宏观脉络 洞悉行业趋势

GRASP THE MACRO CONTEXT INSIGHT INTO INDUSTRY TRENDS

立即咨询

我国制糖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发布时间:2019-11-29 10:53:17

第一节 2006年我国制糖 行业 发展基本情况

一、我国制糖 行业 发展现状 分析

由于受干旱影响,本制糖期甘蔗种植面积虽然有所增加,但单产低,普遍减产。云南、广东、海南等甘蔗糖主产区减产严重,云南产糖141.3万吨,比上制糖期159.2万吨减少17.9万吨;广东产糖92.2万吨,比上制糖期112.1万吨减少19.9万吨;海南产糖17.6万吨,比上制糖期41万吨减少23.4万吨。广西甘蔗面积增加幅度较大,虽单产低,总产糖量还是增加,达537.7万吨,比上制糖期532万吨增加5.7万吨。全国甘蔗糖总产量为800.8万吨,比上制糖期857万吨减少56.2万吨,减幅为7.0%。

近两年国内糖价不断升高,甜菜生产竟争力不断增强,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本制糖期甜菜糖产量达80.7万吨,比上制糖期增加50%。使国内总产糖达到881.5万吨。本制糖期国家共出库储备糖80万吨,加上当期进口的古巴糖40万吨,国家共拍卖投放市场120万吨原糖(折白砂糖110.4万吨),是历年来投放力度较大的一年。

一般贸易进囗糖约50万吨(折白砂糖46.0万吨)。今年进口糖与往年相比有其特点,一是进口成品糖多,有南美、英国、荷兰等国的白砂糖和韩国的精制糖。二是进口一早一迟,年初国内糖价较高进口糖比往年进得早,以白砂糖为主;年中糖价回落,消费萎缩,进口不多;8、9月份食糖消费量加大,促进后期大量进口。

从目前产地库存薄弱,产销区糖价有所回升的情况 分析 ,本制糖期各种来源的食糖基本在本期消费完,全国食糖消费量可以确定为本期总供量1038.4万吨加上上制糖期结转库存30多万吨,合计约1070万吨。在总体糖价比去年高出1000多元和淀粉糖使用量巨幅增加的情况下,2006年食糖消费量还比去年增加,说明食糖消费潜力是惊人的。

2005/2006年榨季,我国制糖业迅猛发展,食糖增加值、库存食糖、平均出糖率、食糖销售价格等先后创造历史新成绩。近年来制糖 行业 经济效益持续好转,达历史最好水平,结构优化取得显著成效。但有关专家却一致认为,即将到来的新榨季的形势不容乐观,几大瓶颈制约着制糖业新榨季的产销发展。而供求平衡和糖价稳定是保证我国糖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政府、企业、银行应携手合作,共同促进制糖业的发展。

继2000/01年制糖期扭亏以来,我国已连续六个制糖期实现全 行业 盈利。2000年以来,我国食糖生产与消费稳步增长。自2001/02至2005/06制糖期,我国食糖年产量在850万吨—1064万吨之间,年均食糖消费量1000万吨以上,人均食糖消费超过8公斤,我国已稳居世界第三大食糖生产和消费国地位。

我国制糖 行业 近年来经济效益持续好转,达历史最好水平。继2000/01年制糖期扭亏以来,已连续六个制糖期实现全 行业 盈利。2000—2005年累计盈利92亿元,年均盈利15.3亿元。其中,2005年盈利达37亿元。上缴税金170.9亿元,年均28.5亿元。

糖业结构优化取得显著成效。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广西、云南、广东、新疆和海南5省区产糖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目前已提高到95%;制糖业所有制结构发展变革,集团化、规模化经营取得长足发展。据中国糖业协会统计,2005/2006制糖期,全国产糖量超过10万吨的糖业集团公司达28家,其产糖量占全国产糖总量近70%;全国开工糖厂数量已由结构调整前的500多家减少到304家,厂均产糖由不足2万吨扩大到3万吨以上。

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1、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得力。

国家下大力气限制了糖精的生产,给食糖腾出了相当大的空间,同时国家对一些小糖厂进行关停并转,使食糖供求日趋平衡。

2、产权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过去制糖企业基本上清一色的国有企业,现在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三分天下。在全国制糖业占半壁江山的广西,民营企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坐上第一把交椅。尽管他们比较低调,但是良好的发展态势,给制糖业注入了新的生活力。

二、我国制糖 行业 市场特点 分析

1、国内食糖需求稳步增长

食糖的需求来源于家庭需求和工业需求,两者占比分别为25%和75%。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食糖人均消费水平呈现逐步上升态势。城镇居民的食糖支出和消费性支出均上升明显。因统计原因,我们无法获知农村家庭的食糖支出水平,但近几年农民收入的提高速度超过了城镇居民,农村家庭的消费性支出明显增加。事实上,我国食糖人均年消费量仅有8.6千克;而世界的平均水平是21千克,与我们有着相似饮食习惯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分别达到23.90千克和31.00千克。

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明确了2010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总体目标:为保障合理的食糖摄入量,到2010年达到城乡居民每年消费食糖10千克、农村居民每年消费食糖8千克的目标,即人均每年食糖摄入量为9千克,按14.3亿人口计算,2010年我国的食糖年消费量可望达到1400万吨以上,以2006年我国消费1100万吨计算,到2010年平均年复合增长率为6.21%。

另一方面,制糖业最重要的下游产业是食品工业。近年来,食品制造和加工 行业 的销售收入保持平均15%以上的稳定增长,从而导致工业用糖迅速增加。具体细分,食品工业主要包括饮料制造业,饼干制造业,糖果、果冻制造业,罐头制造业和乳制品制造业。展望未来,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食品工业仍将维持稳定的增长态势。从00/01榨季到05/06榨季,我国食糖的总需求由850万吨上升至110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65%。即使考虑因高糖价导致的消费需求减少的可能性,我们认为未来三年食糖需求仍将保持5%-8%的增长。

2、国内供应波动明显

我国国内的食糖需求在未来仍呈现稳定增长的格局,年增长速度维持在5%-8%之间。所以说需求是稳定的,而导致供给不确定性的因素非常多,这也正是我国食糖价格频繁波动的根本原因。2005/06榨季全国累计产糖881.5万吨(上榨季产糖917.4万吨)。其中,甘蔗糖800.8万吨(上榨季为85.1万吨),甜菜糖80.7万吨(上榨季为60.3万吨),这也正是06年国内糖价飙升的根本原因。但伴随着国内糖价的不断上扬,农户的种植热情高涨,中国糖业协会预计06/07榨季我国食糖产量将达到1000万吨,需求量大致为1100-1150万吨,考虑进口因素,国内05/06榨季出现的需求缺口将减少,甚至趋于平衡。

3、供应受制于播种面积与天气

2005/06榨季我国的糖料(甘蔗和甜菜)播种面积是2033万亩,是连续第三年下降。伴随着国内糖价的不断上扬,糖料收购价格也逐步攀升,糖料种植的比较效益要超过许多农作物种植。如广西甘蔗种植的比较效益超过春玉米、春花生、木薯,农户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缩减这些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改种甘蔗。据广西农业部预计,由于广西蔗价达到历史最高,带动甘蔗面积可能突破历史记录,2006年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将在2005年1086万亩的基础上增加10%,达到1195万亩。由此可以预测,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出现,2006年我国糖料种植面积将增加150万亩以上,达到2183万亩,但与1998年最高历史记录的2447万亩相比尚有一定距离。

甘蔗是四季性生产植物,原产于热带地区,随着世界制糖工业的发展,现已生长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甘蔗的生长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需大量及经常性雨水来生产糖分,干旱会严重影响单位产量。从一定程度上讲,天气可能左右产量。以05/06榨季为例,云南、海南遭遇干旱,云南的产量由上榨季的159万吨下降至141万吨,海南的产量由38.5万吨下降至17.8万吨,导致全国食糖产量由上榨季的917.4万吨下降至881.5万吨。减产是05/06榨季国内食糖价格飙升的最主要原因。

三、我国制糖 行业 技术发展状况

我国是世界上用甘蔗制糖最早的国家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白砂糖几乎是由蔗糖这种单一成份组成的,白砂糖的蔗糖分含量一般在95%以上。凡含蔗糖成份较高的植物,均可成为制糖的原料。

目前世界上食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和甜菜。尽管制糖原料不同,但甘蔗糖和甜菜糖在品质上没有差别,白砂糖国家标准对两者同样适用。

工厂利用甘蔗、甜菜榨取糖汁,经过沸腾浓缩,中心分离形成糖结晶,这种结晶称为粗糖(或原糖),呈浅棕色。粗糖经过提炼后,成为日常消费的白砂糖。除糖料甘蔗、甜菜外,白砂糖也可由原糖、粗糖等其它含蔗糖分较高的食糖类加工而成。

我国制糖期为10月至翌年9月,甘蔗糖榨季为11月至翌年的4月,甜菜糖榨季为10月至翌年2月。甘蔗糖厂每年11月陆续开榨,其中广东湛江开榨时间比较早,广西次之,云南省最晚,云南的大部分糖厂在次年1月开榨,甘蔗榨季最迟结束时间为6月初。根据有关资料统计,2002/03榨季历时256天,2003/04榨季历时253天。

糖生产有如下特点:

1、糖料与其它作物不同的是,收获后不能直接变成商品糖,必须经过工业化加工,因此白砂糖属于工业品。

2、由于工业化加工需要较大的设备投入,糖价高且有充足的糖料时,加工能力的增加滞后;同样,糖价低或原料不足时,加工能力又不容易很快减下来,因此,糖价格波动周期比一般农产品要长一些。

第二节 我国制糖 行业 存在问题及发展限制

一、我国制糖 行业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糖料种植缺乏规模经营,生产效率欠佳,单产及含糖量低。

如欧洲、日本等的甜菜亩产超过3吨,含糖量普遍在16%以上,而我国甜菜平均亩产只有1.6吨,糖分也低于国外平均水平。

2、产量过剩,经济效益较差。

糖业连续亏损,1998年全 行业 亏损达30亿元。我国糖厂的规模普遍偏小、竞争力弱,而且副产品和综合利用产品也达不到相关 行业 的合理经济规模。

3、技术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我国糖厂的技术装备水平只相当于国外先进国家20世纪60、70年代的水平,现在国外糖厂已广泛使用先进、高效的糖机设备,有些国家还采用自动化系统,再加上我国糖厂管理不善,营销薄弱,使国内外糖厂的差异愈见明显。以按实物量计算和按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为例,我国与欧盟分别相差50倍和100倍。

4、产品质量欠佳,花色品种不多。

我国食糖多为亚硫酸法一级白砂糖,而且多以50公斤大包装出厂,这种产品质量与包装,尚可应付一般的食品加工企业要求,却不能满足高档食品的加工及城镇居民直接消费的需要,而国外食糖不仅产品质量优良,而且品种繁多,包装多样,可满足不同客户的要求。

二、基本对应策略

1、区域结构调整

(1)发展糖业的地区不宜整体退出,只宜逐步减少制糖量,如河北、山西、宁夏、辽宁、吉林、甘肃、陕西等7个省区共21家糖厂,减少产糖量达29.96万吨。

(2)由于制糖地区的经济发展,使糖料的经济效益下降,糖料生产成本增加,故此必须对这些地区进行区域性结构调整,如黑龙江、内蒙古、福建、江西、四川、海南、湖南、湖北、广东等9个省区共81家糖厂,由于食糖成本上涨、资产负债率高,以致亏损严重,面临破产,为了重整制糖业,必须调整产糖量;三是重点解决主产区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问题,如云南、广西、新疆、广东湛江等3省1地区,共关闭了47家规模细小、污染问题严重的糖厂,并减少产糖能力77.85万吨。只有淘汰生产力落后的糖厂,将蔗区划给大企业,才能带动制糖工业发展。

通过以上3项调整政策,全国共关闭糖厂149家,减少制糖量264万吨,只保留制糖企业390家,生产力共788万吨,其中甘蔗糖生产企业341家,生产力达703万吨;甜菜糖生产企业49家,生产力为85万吨。
调整后,全国糖业布局将趋于合理,生产力较弱的糖厂基本上已被淘汰,形成甘蔗糖产区以南方广西、云南、广东为主,甜菜糖产区则以北方新疆、内蒙古、黑龙江为主。调整后虽然糖厂数量减少,产糖能力下降,但糖厂布局趋于合理,通过加大原料的工作力度,提高了糖料单产及含糖量,保证了糖厂原料供应及扩大了糖厂规模,也满足了国内食糖市场的需求。至于将来的政策,就是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以达到提高糖厂效率的目的。

2、原料结构调整

以提高糖料单产和含糖量为主要方向,方法包括选育高糖、高产、抗逆性强,工艺良好的糖料品种;配合甘蔗的早、中、晚熟搭配;鼓励糖料集约化种植;推广甜菜纸筒育苗移栽法;采用甘蔗地膜覆盖和少耕法,而且必须实行按质论价,鼓励糖农发展良种,提高糖分。逐步建立糖厂自己的糖料基地,并采取多种方式与农工保持密切关系,建立农工利益共同体,使我国甜菜和甘蔗的单产和含糖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技术结构调整

发展以强化工艺,简化设备,缩短流程,节约能源,提高经济效益为原则,引入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采用新型、高效、大容量的先进设备;引进国外先进制糖设备,如降膜式蒸发罐、立式连续助晶罐、连续真空助晶机和大型节能离心分离机等;改革目前甘蔗糖厂的亚硫酸法工艺,研制高效化学助剂,提高生产效率;开发应用制糖专用检测仪表和计量仪表,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水平;要积极采用中压(39千克/平方厘米)以上的高参数锅炉和配套的发电机组,提高锅炉效率,降低发电汽耗;以及采用先进的热力系统,增加蒸汽利用次数,充分利用各种低温热源,提高设备热效能,降低糖厂的能耗。

4、产品结构调整

糖厂除了发展大宗白砂糖和绵白糖产品外,也要积极改良传统的品种和研制新糖料,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如精幼砂糖、速溶糖、红糖、片糖、液体糖等。此外,也必须改变食糖包装,直接供居民食用的糖采用小包装出厂,避免二次分装,并且以市场作为决策依据,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制糖能力的发展速度,而且考虑到中国加入WT0的因素,今后国产糖的自给率应在90%左右。要发展食糖工业,必须提高现有综合利用的技术水平、规模和效率,以及走向社会化综合利用的道路,避免小而全,才能发展我国制糖工业。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

您的需求

YOUR REQUIREMENTS

联系人:

职务:

电话:

邮箱:

您的需求:

提 交
中经咨询

咨询热线:

400-8790-365  400-8099-707

服务邮箱:vip@jihuashu.org.cn

单位官网: http://www.jihuashu.org.cn

地址(北京):北京朝阳区光华路东方梅地亚中心A座15层

地址(上海):上海杨浦区军工路1599号1栋5层

ICP 备案:沪ICP备18002139号-5

主营业务

报告编制
可行性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建议书
立项申请报告
稳评报告
能评报告
项目方案
IPO募投可研
项目申请报告
企业融资报告
规划设计
乡村振兴规划
特色小镇规划
产业规划
文化旅游
十四五规划
园区规划
田园综合体
乡村旅游
康养产业
景观设计
科技成果评价
科技成果评价
项目立项评估
项目结题评价
知识产权评估
成果价值评估
人才团队评价
扶持资金申请
农业资金申请
发改委资金申请
工信资金申请
科技资金申请
网站地图
专项调研
市场调研
消费者调研
企业调研
商业计划书(案例)
商业计划书(模板)
客服微信
温馨提示
提交成功,谢谢!
提交失败
联系人不能小于两个汉字!
提交失败
手机号格式错误!
提交失败
需求内容不能少于10个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