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宏观脉络 洞悉行业趋势

GRASP THE MACRO CONTEXT INSIGHT INTO INDUSTRY TRENDS

立即咨询

我国石油钻采专用设备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发布时间:2019-11-28 10:03:42

第一节 2006年我国石油钻采专用设备 行业 发展基本情况

由于石油钻井装备市场的连年走红,目前国内各专业厂、油田机厂,甚至各种所有制企业纷纷介入国内钻机生产制造,国外知名企业也以不同方式参与争夺国内市场,企业面临激烈市场竞争和挑战。

这一方面表现为,与几年前比较,国内钻机的生产能力几乎翻了一番。除了宝石等三大主机厂产能迅速提升,保持中深井以上钻机90%以上市场份额以外,其它企业在保持中深井以下钻机的同时,已经推出各种4000米以上井深的钻机。保守估计,目前国内钻机生产能力超过200台,并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长期看,未来国内钻机市场竞争将加剧,骨干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在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必须寻求新的发展,大力发展新的石油钻井装备,加大开拓国际和海洋市场的步伐。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专业化分工明确,钻机技术日渐成熟,传统成套钻机技术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障碍,很难在技术上形成垄断。以电驱动钻机为例,除国内主要钻机成套厂先后率先推出不同类型直流电驱动和交流变频钻机,并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外,2001年有企业已推出一种大功率VFD、多负载驱动、PLC分布式控制的ZJ50DB钻机,认为初具电子司钻的雏形。而油田机厂开发的ZJ50D、ZJ50JDB等钻机,分别采用开口井架、自升式底座结构、可实现自动送钻控制近、距离整拖搬迁和交流变频驱动、后台传动皮带并车,减少了一次性设备投资,使钻机运行经济性提高。据了解,继研制出目前国内最大吨位的自走式4000米车装钻机以后,去年又推出一种ZJ40DBF橇装钻机,钻机采用直流、交流复合驱动,新型旋升式结构底座,可以实现恒转速及恒钻压钻井。BIGEASY(ZJ50DB)作为一种与国外合作的新一代交流变频电驱动概念钻机,则采用独特的块装结构,直立套装自升井架,平行四边形底座,三节液压油缸起升井架,机电复合传动,转盘交流变频电机独立驱动。具有拖装移运方便,安装简便快捷等特点。随着国内多数企业已经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转型,活力逐渐增强,未来几年国内石油钻井装备市场的竞争会更激烈。

第二节 我国石油钻采专用设备 行业 存在问题及发展限制

尽管20多年来我国石油石化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并未完全实现1983年国务院下达的《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预期目标。国产化搞了二十多年,引进又持续搞了二十多年,与国外的差距只见拉大不见缩小。

虽然目前我国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产品产量已居世界第四、第五位,但总体规模只相当于美国的五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德国的三分之一。我国现有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企业有500多家,但缺少大型骨干企业,至今尚无一家进入世界500强, 行业 至今尚不能提供大型石油石化项目成套设备。

我国石油石化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却“大而不强”,而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府引导的缺位。从而拉大了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业与国外的差距。

由于政府的引导不力,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处于一种比较混乱的状态。

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缺乏集中度。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石油钻采专用设备 行业 限额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超过300家,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这一数字恐怕比世界其他国家的石油钻采设备企业的总和还要多。企业数量多势必导致资源分散,资金分散和技术力量的分散,从而谁都上不了规模。

市场有限,僧多粥少,导致无序竞争。鉴于国内石油资源短缺,国内石油钻探设备市场已十分有限。在有限的市场上,几百家制造企业来分羹,难免出现种种不规范的竞争行为。也许近几年由于原油涨价带动了国内上游产业的发展,这一问题还未充分显现。但在出口方面,由于国内厂家竞相压价,企业和国家蒙受的损失则是显而易见的。

产品结构雷同,缺乏特色。相对于石油化工设备而言,石油钻采设备品种数量比较少,几百家从事其制造,产品结构难免雷同。据悉,目前我国用于石油天然气作业的钢管的生产企业就有十几家,较大规模的有宝鸡石油钢管厂等。钻机生产企业,较大规模的有宝鸡石油机械厂、广汉宏华等。至于生产抽油设备、井口工具的企业更是遍地开花。尽管大家都在搞相同的产品,却很少有人能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产品技术含量低,低端产品多。目前国内生产的石油机械产品,常规产品多,大路货多,名牌产品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产品更少,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个入围国家名牌产品名单。以钻井设备为例,当前,全世界已拥有各类陆地石油钻机4300多台,钻机生产能力为600~800台/年,而我国拥有钻机约1000台套,各种钻机的年产量可达1200台套,但是大多数钻机是技术比较落后的产品。

企业整合进展缓慢。过去,国有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基本上隶属于机械部和石油部,另外还有一些企业隶属于地方政府部门。现在机械部和石油部已不复存在,原属机械部的企业现在已属地化管理,而留在石油、石化集团的制造企业大多进行了企业改制。至于地方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基本上都改制为民营。当今我国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是国有、民营、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行业 的整体布局就像一本“东周列国志”,无人出头实施“合纵连横”。不整合现有的制造企业,就无法缔造有规模的骨干企业,无法形成适应今后需要的制造基地,就无法完成石油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就无法参与国内外的竞争。

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对制造 行业 的整合,政府应当发挥主导的职能,不能期待企业依据市场运行规律,自发地渐进式整合,最后达到全 行业 整合的目的。

装备制造业要适应我国石油石化中长期发展的需要,必须迎头赶上,全面振兴。而要全面振兴,上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正是首当其冲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要攻克这些课题,除制造业自身要奋起外,更需要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统一协调和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持。装备国产化是企业行为,但体现的是国家意志,维护的是国家经济安全和利益,所以政府主导机构不能缺位。

第三节 我国石油钻采专用设备上、下游产业发展情况

一、石油钻采专用设备 行业 上游产业

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增长快、运行稳、发展质量提高的格局。在良好的外部环境影响下,我国钢铁工业运行状况良好,主要有以下特点:

1、钢铁生产高增长,但增幅回落,市场需求旺盛

2006年1~11月全 行业 产粗钢38153.8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5929.18万吨,增长18.4%。2006年1~11月粗钢产量同比增长18.4%,比2005年同期同比增长25.51%,下降7、11个百分点;2006年1~11月粗钢产量同比增加5929.18万吨,比2005年同期同比增加6456.91万吨,减少527.73万吨,下降8.17%。

2006年1~11月钢铁生产高增长是旺盛的国内、国际市场需求拉动的。2006年1~11月国内市场粗钢表观消费量3515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2900万吨,增长9%;同时,国际市场钢材需求旺盛,带动我国钢铁产品出口增加,进口下降。

2、产品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取得新的进展

2006年1~11月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钢材,包括冷轧薄板卷、镀层板带、电工钢板、无缝钢管等品种,生产量增幅均大于钢材生产总量增幅;而一般大路货产品螺纹钢、线材、热轧窄带钢等品种,生产量增幅均低于钢材生产总量增幅。

2006年1~11月板材生产总量(不含窄带钢)13870、42万吨,比2005年同期增加3405.78万吨,增长32.55%,比钢材生产总量增幅高7.75个百分点;2006年1~11月板管比(不含窄带钢)40.38%,比2005年同期提高1.96个百分点。其中,板材比32.64%,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管材比7.74%,同比提高0.06个百分点。

2006年1~11月螺纹钢产量7588.07万吨,占钢材生产总量的17.86%,比2005年同期下降1.04个百分点;2006年1~11月线材产量6493.67万吨,占钢材生产总量的15.28%,比2005年同期下降0.73个百分点。

据钢协统计,2006年1~11月纳入统计的大中型企业节能、节水工作又取得了新的进步,会员企业吨钢综合耗煤量同比减少38.97,吨千瓦时耗电同比减少0.19,吨钢耗新水同比减少1.59%,上述情况说明,2006年以来钢铁 行业 产品结构调整、节能节水、降低消耗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绩,正在向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目标前进。

3、钢铁产品出口增长,进口下降,国内市场供需基本平衡

据快报统计,2006年我国出口钢材4301万吨,同比增加2249万吨,增长109.6%;出口钢坯904万吨,同比增加197万吨,增长27.8%,总体呈现高增长。

2006年进口钢材1851万吨,同比减少731万吨,下降28.3%;进口钢坯37万吨,同比减少94万吨,下降71.4%,进口钢材、钢坯相对下降。

国际钢铁协会预测,2006年是全球钢铁工业景气的一年,全球钢材表观消费量将达到11.21亿吨,比上年增加9200万吨,增长9%。其中,中国钢材表观消费量增长10.4%,除中国外全球其他国家、地区增长6.4%。

国际钢铁协会公布,2006年1~11月全球62个国家、地区粗钢产量111255.3万吨,同比增加9103.2万吨,增长8.91%。

如果扣除中国,2006年1~11月61个国家、地区粗钢产量73101.4万吨,同比增加3174万吨,增长4.54%,同除中国外全球其他国家、地区消费增长6.4%,相差1.86个百分点,国际市场面临供应不足的状况。

2006年我国钢材、钢坯出口、进口量折合成粗钢相抵后,净出口粗钢3474万吨,2005年净进口粗钢12.3万吨,同比等于增加净出口粗钢3486万吨,占2006年粗钢生产总量比2005年增加6400万吨的54.5%。
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旺盛,供需关系紧张,我国钢铁产品出口增加,一是填补了国际市场的供应缺口,对稳定国际市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是通过粗钢净出口,相应减少了国内市场的资源供应量,对实现国内市场的供需基本平衡有重要的影响。

2006年出口钢材4301万吨,占全年钢材生产总量的9.21%;2006年净出口粗钢3474万吨,占全年粗钢生产总量的8.27%。总的来看,钢材出口应当是在适量出口的范围内,但要注意防止出口增长过快,出口的国家、地区相对比较集中,引发贸易争端和纠纷。

2006年全年国内市场粗钢资源供应量(表观消费量)3.84亿吨,比2005年增长8.32%,把2005年转移到2006年消费的1400万吨粗钢包括在内,实际表观消费增长率12.26%,总体呈供需基本平衡态势。从分月的情况看,粗钢资源供应增量和增幅1~5月偏高,6~12月偏紧,发展趋势是前期松后期紧。

4、国内市场钢材价格由升转降,国际、国内市场价格差明显

钢协监测,国内市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2005末94.18,2006年1月末下降到93.34,2月以后逐月恢复性上涨,6月末达到最高点114.85,7月以来开始下降,8月末降至105.1,9~12月运行趋稳,小幅波动。

应当指出,2006年7月、8月的价格下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为的炒作和人们心里因素的影响,加上部分钢铁企业销售行为不规范,采用保值销售、售后补差的不当做法,为炒作者提供了空间。钢协强调,钢铁企业要规范销售行为,停止执行保值销售、售后补差的办法,维护国内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国际市场钢材综合价格指数2005年末131.9,2006年1月末下降到130.4,2月份以后上涨,7月末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66.6,8月份以来转为逐月下降,12月末为150.2,比8月份下降9.84。

2006年年初国际、国内市场钢材价格指数差37.72,2006年以来最大的差距是7月份为59.21,以后差距逐月缩小,12月末仍为45.05。这种价格差的存在,是造成今年以来我国钢铁产品出口增加、进口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5、钢铁企业效益提高,经营状况趋好

2006年1~11月钢协统计的82户大中型冶金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311.78亿元,同比增长8.88%;2006年1~11月实现利润811.22亿元,同比增长7.64%;在总体盈利的情况下,有12户企业亏损,亏损面14.63%,累计亏损3.71亿元,同比增长31.19%。

2006年1~11月应收账款452.92亿元,同比增长17.6%;应付账款135.56亿元,同比增长4.4%;2006年11月末资产负债率57.32%,流动比率89.78%,速动比率56.34%,经营状况总体趋好。

6、钢铁 行业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2006年1~11月钢铁 行业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64.04亿元,同比增长3.95%;其中,城镇钢铁项目(不含矿山)完成投资1951.35亿元,同比增长0.1%;城镇钢铁矿山采选业完成投资312.69亿元,同比增长36.8%。

2006年11月末在建钢铁项目2441个,其中,炼铁项目344个,炼钢项目549个,钢加工项目1548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6363.56亿元。总的来看,钢铁 行业 的固定资产投资已经有所控制,说明国家宏观调控已取得成效,但现有施工项目规模仍偏大,应当引起注意。

二、石油钻采专用设备 行业 下游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提高石油产量,满足国内需求就成为国家重大能源战略举措。按照对世界范围和我国油气资源的基本判断,专家认为未来50年内化石燃料仍将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我国油气资源还有较大潜力。特别是最新的全国石油资源评价结果,中国可能找到的石油资源储量为619亿吨,特别是广大的西部新探区和海上石油资源的潜力明显。应加大勘探开发的力度,迅速扩大国内资源基础。今后一个时期,西部和海上将是我国石油增储上产的重点地区。据此,确定我国石油发展战略目标是,2020年力争以石油供应翻一番来满足国民经济翻两番的要求。并把加强国内、开拓海外作为我国石油发展重大战略。

从陆上看,未来15到20年内我国石油储量仍将处于高基值稳定增长时期。随着我国勘探总体程度的加深,无论是新区还是老区,油气藏类型日趋复杂,勘探工作难度加大,我国待探明石油资源70%以上主要分布在沙漠、黄土源、山地等六大领域、前陆盆地,大型隆起带,是今后进一步加强勘探、加大勘探投入的主要目标区,今后发现大中型油田、增加石油储量的主战场。按照我国石油生产现状与产量构成比例,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措施,未来20年我国工业发展的总体布局是继续深化东部、加快西部、发展海上。

与此同时,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正成为热点,石油资源的未来出路将会更多地依赖于海洋。到2010年,我国海洋石油开发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中海油将在今明两年投入22亿美元,集中在近海新领域和深水区块的储量勘探开发,将有16个油气开发项目陆续投产。到2008年要实现国内产量4000万方油当量,并在此基础之上保持较长时间稳产。预计到2010年间,海洋石油工程量相当于我国海洋石油开发前20年工程量的总和。依此为契机,2004年开始,我国海洋石油开发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海油工程按照工程量占据国内市场的90%推算,海洋石油工程总量在38-40亿元。而海油工程的作业能力很重要取决于装备水平。美国《油气杂志》每年都要发表对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前景的看法,对于2007年,他们期待的是石油市场出人意料的变化和石油科技的快速发展。专家预测,2007年,世界一些地区的石油勘探将会进一步扩大。由于油气价格高,钻井装备服务市场必然会变得十分抢手,费用也会不断上升。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

您的需求

YOUR REQUIREMENTS

联系人:

职务:

电话:

邮箱:

您的需求:

提 交
中经咨询

咨询热线:

400-8790-365  400-8099-707

服务邮箱:vip@jihuashu.org.cn

单位官网: http://www.jihuashu.org.cn

地址(北京):北京朝阳区光华路东方梅地亚中心A座15层

地址(上海):上海杨浦区军工路1599号1栋5层

ICP 备案:沪ICP备18002139号-5

主营业务

报告编制
可行性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建议书
立项申请报告
稳评报告
能评报告
项目方案
IPO募投可研
项目申请报告
企业融资报告
规划设计
乡村振兴规划
特色小镇规划
产业规划
文化旅游
十四五规划
园区规划
田园综合体
乡村旅游
康养产业
景观设计
科技成果评价
科技成果评价
项目立项评估
项目结题评价
知识产权评估
成果价值评估
人才团队评价
扶持资金申请
农业资金申请
发改委资金申请
工信资金申请
科技资金申请
网站地图
专项调研
市场调研
消费者调研
企业调研
商业计划书(案例)
商业计划书(模板)
客服微信
温馨提示
提交成功,谢谢!
提交失败
联系人不能小于两个汉字!
提交失败
手机号格式错误!
提交失败
需求内容不能少于10个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