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宏观脉络 洞悉行业趋势

GRASP THE MACRO CONTEXT INSIGHT INTO INDUSTRY TRENDS

立即咨询

调味品上下游行业发展情况及对行业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11-28 10:02:12

第一节 上游 行业 分析

一、大豆

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为世界大豆主产国。国内虽然是大豆主产国,但年进口数量远超过生产量,因此对于国际市场而言,中国更多充当大豆需求方的角色。美国、巴西、阿根廷三国是世界大豆供给的主角, 分析 这三个国家下一年度的大豆产量情况可以代表世界大豆供给前景。2009年,美国农业部公布8月份农作物供需报告。其中,预计2009—2010年度三大主产国大豆产量均较上年度增加,其中南美大豆产量恢复性增加,阿根廷尤为明显。从三大主产国大豆产量来看,世界大豆供给格局趋于宽松。从报告中对于世界大豆市场预测数据来看,2009年度世界大豆期末库存5183万吨,较2008年度的4100万吨增加1083万吨。世界大豆市场供给趋于宽松的格局令远期价格走势面临压力。

2009年美国农业部大豆供需报告数据

单位:万吨

年度 美国 巴西 阿根廷
2009年 8707 6000 5100
2008年 8054 5700 3200
变化差额 653 300 1900

虽然本年度大豆供给紧张,但下一年度市场供给趋于宽松,远期南美大豆升贴水报价较低,通过升贴水报价可以计算出明年5月份大豆进口成本在3500元/吨左右。明年进口大豆价格偏低,也将对国内A1005合约价格走势构成压力。

2009年国内大豆种植面积有所减少,产量较去年预计有所降低。采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8月份数据,今年国内大豆种植面积为920万公顷,较去年下降3.7%,大豆产量预期为1500万吨,较去年下降3.2%。由于2009年6月份黑龙江地区持续低温多雨天气,可能影响大豆单产。如果黑龙江大豆单产下降10%,那么国内产量可能下降50-80万吨。从数量上而言,影响有限。不过,目前大豆正处于关键生长阶段,天气影响仍然显著。另外,由于今年大豆生长期延后,如果后期出现早霜,对单产影响会比较大。

虽然国内大豆市场走势与国际市场联动性较强,但国内期货市场交割标的为非转基因大豆,这导致国内市场走势与国际市场又有一定的区别。尤其是2008年以来,国家启动大豆收购及拍卖政策,对大豆市场的调控力度增强,我们在 分析 国内市场走势时政策成为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2008年国家启动的收储计划,共收储725万吨大豆,其中150万吨为中央储备,575万吨为临时储备。按照目前的成交比例,到新豆上市国家手中仍会积压大量陈豆,可能对新年度的收储产生不利影响。当然,国家的拍卖政策会锁定价格底部区间。另外,由于今年国家率先启动的菜籽收储计划已经有所调整,收储价格由去年的4400元/吨下调至3700元/吨。

二、小麦

去年春季,我国多数小麦产区遭遇严重旱情,市场对小麦生产普遍担忧,加之国家提高小麦拍卖底价的刺激,市场一反常年春节后购销清淡局面,小麦价格掀起了一轮突发性上涨行情。反观今年节后的小麦市场,市场可供想象、炒作的因素并不多,去年春节季小麦价格上涨的行情很难再现。估计节后乃至春季的小麦市场将会继续以稳为主,市场价格难有大的波澜可起。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显示,2009年秋冬种面积增加,冬小麦长势基本正常,全国11个主产省冬小麦一、二类苗面积比例占78.76%,三类苗占21.4%,苗情与常年平均水平相当。去年11月以来,北方冬麦区大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平均降水量为2002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虽然寒潮侵袭频繁,气温有所偏低,但并没有对小麦生长形成实质性影响。相反由于降水偏多,北方冬麦区大部地区土壤水分条件良好,墒情明显好于去年,利于冬小麦越冬和即将开始的返青生长。有关农业专家预计,只要春季加强科学管理、促进苗情升级转化,夺取今年夏粮丰收希望很大。估计去年大旱所引发减产的心理预期,在今年将不会重演。虽然目前市场对天气的炒作弱于上年,但必定天气变化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可以肯定后期天气的变化、小麦的生长状况仍将是市场关的焦点。

每年春节过后乃至整个春季,是我国小麦市场面临压力相对较大的一个时期。由于面粉市场节日消费已过,一旦市场各供应主体增加小麦上市量,市场极易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局面,估计今年节后的小麦市场供应依旧会保持充足。

一方面节后随着天气的转暖,春耕生产将会陆续开始,农民为准备农用物资,小麦变现能力将会增强。

另一方面往年储备企业小麦出库大多在当年12月份就相继展开,今年中央小麦储备轮换出库相对错后,估计3—5月份储备企业将会启动轮出计划。一些地方储备为推陈储新,也将抓紧时机进行轮换出库。

此外,2009年最低收购价小麦累计收购4004.6万吨,虽收购数量较上年有所减少,但仍占到当年产量的34.8%,目前部分地区库存压力仍然较大,为保证今年新小麦的收购,估计在夏收以前最低收购价小麦的出库将会不间断进行。

我国小麦进口实行配额制度,2009年进口量为89.371万吨,同比大幅增加;而小麦出口尽管在上年7月份就将出口关税调整为零,但出口量依然较低,仍不足1万吨。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企业对进口小麦需求旺盛,国内优质小麦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价格上还难以替代进口小麦;另一方面是我国小麦价格相对偏高,相对于国际小麦难有优势,出口较为困难。估计2010年我国小麦进口继续增长、出口难有改观的贸易格局仍会继续。我国小麦价高质低,出口难度大,而进口小麦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却在不断加大,尤其对国产优质麦价格的压力已逐步显现,这些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009年10月份,国家调整并提前公布了201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各品种收购价水平上调3分/斤。国家不断提高收购价格,使小麦市场保持稳定的供给和合理的价格水平。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明确提出“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近年来,国家通过保护价收购掌握了大部分粮源,通过小麦拍卖数量的投放和拍卖底价的变化来调控市场。观察近几年国家最低收购价小麦的销售,不同时期、不同季节其销售数量、销售节奏是张弛有度的,既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保证了市场的有效供给,又避免了密集性投放导致的行情下滑现象。笔者认为,春节后的小麦市场将会继续延续政策性特征,由于国家掌握大部分小麦粮源,政策对于小麦市场具有无可置疑的话语权。只要国家政策稳定,调控得力,今春的小麦市场价格就难以出现大幅的波动。

综上,2010年小麦市场供给将会十分充足,需求亦会基本稳定,“上有供给压力、下有政策支撑”的市场运行格局不会改变。市场价格整体仍会以稳为主,局部地区或会因供需影响稳中略显弱势。鉴于目前市场潜在可炒作因素不多,估计今春的小麦市场已很难再现2009年同期的上涨行情。

三、玉米

2009—2010年度中国玉米产量较上年减少。2009年度中国玉米产量为1.55亿吨,低于上年度的1.659亿吨。2009年7到8月份,由于东北旧粮大部分被收储后,市场依赖华北玉米供应。而旧粮消耗殆尽,新粮未收之时,市场供应紧张,现货走强明显。

2009年国内玉米价格保持持续回升,市场价格走出U型大反转,到下半年市场价格逐渐突破2007年的价格高点。2009年上半年,国内临时存储玉米托市收购和顺价销售预期成为价格上涨的主因。国家在1月上旬和2月中旬分别下达了2000万吨和1000万吨东北玉米临时存储收购计划,从而导致临时存储玉米收购总量达到4000万吨。国家在东北地区进行的临时存储玉米托市收购,有效拉动玉米价格回升,不仅东北玉米价格涨势强劲,而且关内玉米价格受到带动快速回升,并在5月底结束与东北玉米价格的倒挂。6月份东北及其他产区商品玉米存量逐渐下降,临时存储玉米并未过早投放市场,东北玉米价格重新企稳走强。6月底,长春地区加工企业二等玉米挂牌收购价格为每吨1480元,比年初价格每吨上涨了130元;大连港口二等烘干玉米平仓价格为每吨1650元,每吨上涨150元。石家庄和滨州地区加工企业二等玉米挂牌收购价格为每吨1580元、1660元,分别上涨220元和300元。

2009年下半年,不利天气成为价格上涨的主因。7月份下旬以来,北方产区尤其是东北产区经历比较严重的行情,市场普遍预期玉米将会大幅减产,市场看涨预期明显增强。7月份国家开始投放国家临时存储玉米,9月份开始投放跨省移库临时存储玉米,随着投放数量逐渐加大以及新粮上市的冲击,玉米价格逐渐趋向稳定。国家临时存储玉米顺价销售奠定了秋粮收购价格的高起点。11月上旬关内地区发生严重暴雪灾害天气,玉米价格迅速攀升,东北地区秋粮开秤之后玉米收购价格也持续上行。产销区用粮企业急需补充库存,农户惜售心理严重,玉米上市数量不足,铁路和海运运输能力不足,市场供应紧张局面持续到12月份中旬。年底河北地区加工企业收购价格为每吨1760元~1780元,比6月份每吨上涨90元~100元,比2008年同期每吨提高460元~480元。山东地区加工企业收购价格为每吨1840元~1920元,比6月份每吨上涨了180元~240元,比2008年同期每吨提高了560元。年底大连港口中等玉米平仓价格为每吨1800元~1810元,比6月份每吨上涨了150元~160元,比2008年同期每吨提高了320元。

2010年国内玉米供求形势基本保持宽松格局,政府持有大量库存保持对市场较强的调控能力;同时市场也对今年供求形势持有较大争议,根据市场情况的佐证东北地区玉米减产程度、饲料和工业消费增长潜力价格将会得到实时修正。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1月份发布的《饲用谷物供需状况报告》显示,尽管年度内国内玉米因灾减产,但是产量仍为历史次高,可以满足饲用和工业用玉米的增长需求。即使不考虑上年的结余,玉米供给仍较为宽松。1月份预计,全国玉米播种面积为3046万公顷,比2008年增加60万公顷,增幅2.3%。受北方旱情的影响,东北地区玉米减产。全国玉米产量为16300万吨,比2008年减少291万吨,减幅1.8%。

经济回升将带动需求回暖,预计2009—2010年度养殖和饲料业均将呈恢复性增长。饲用消费用量预计为9100万吨,较上年增长100万吨,同比增长1.1%。加工业加工效益恢复增长、扶持政策支撑有力,带动加工率进一步提高,预计2009—2010年度工业工业消费用量为4100万吨,较上年提高270万吨,即使调减木薯干等进口大幅增加对于玉米消费的替代数量,工业消费增长对于需求增长仍然有较大贡献率。1月份预计,2009—2010年度国内总消费量为14814万吨,同比增加421万吨;1月份预计,2009—2010年度国内玉米结余量为1487万吨,上年度为2204万吨。增库存化过程持续到上半年

2009年国内饲料和深加工需求强劲的U型反转,不能成为2010年玉米需求加快增长的理由。我们要问,2009年需求已经很好,2010年还能更好吗?对于2010年需求增长应该保持慎乐观态度。由于2008年的危机导致深加工企业开工率大幅下降,生猪养殖在2009年上半年跌入低谷,2009年国家对玉米下游消费的“政策”呵护意图十分明显,陆续推出了生猪价格调控预控、临时存储玉米对深加工企业定向销售、提高玉米淀粉、酒精出口退税率等扶持政策。因此,2010年玉米需求增长具备较好的政策基础,但反过来看,需求增长既缺乏进一步提高的政策助力,也没有改变实体经济低迷的困难局面。比如,白糖价格上涨对于加工 行业 的景气带动大致持续半年左右的时间,现阶段白糖价格上涨对于淀粉糖需求的拉动缺少增长空间,受需求特点等因素影响,淀粉糖不能大量替代白糖。

随着经济进一步复苏,用粮企业的产品库存和加工用粮库存将继续恢复增长,2009年下半年国内加工和饲料需求异常旺盛,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用粮企业普遍性增加玉米库存。当前用粮企业库存处于波动上升趋势中,库存仍未达到危机之前的牛市水平,增库存的反复,其原因比较复杂,一是农户严重惜售玉米以及市场价格过高的影响,加工企业缺少稳定建立库存的良机;二是新年以来货币政策倾向造成市场信心动摇,加工企业对于经济前景和需求增长预期不够明确,不愿急于增加过多库存;三是东北地区部分加工企业已经将库存重点转向到争取财政补贴定向销售的2008年国家临时存储玉米。1月底,东北地区加工企业玉米库存仅有一个月左右,远远低于2006年~2008年的水平。因此,国内加工企业增库存化过程尚未结束,库存增长对于价格的拉动作用将持续到上半年。

一是政策拍卖有序进行,国内玉米市场短期内仍将保持强势运行。自7月份以来,国内南北产销区之间的玉米供需基本保持紧平衡状态,市场都高度关注国家临时存储玉米的拍卖情况和成交价格。在连续三周的拍卖后,市场对于未来玉米供给紧张的心理预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国内华北黄淮以及南方销区等地连续多日的价格上升走势也逐步趋于稳定。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储拍卖政策的连续性使市场玉米供给量增加,另一方面,玉米需求预期在下半年继续受制于养殖和深加工 行业 的不景气,连盘玉米期货市场远期价格一直难以出现回升主要就是对于后市玉米需求不振的反映。不过,由于国家拍卖采取顺价销售的策略,虽然偏高的成交价格影响了政策拍卖的成交量,但同样也封住了国内玉米现货价格下跌的空间,做到了此前承诺的临时存储粮食出库即保证市场供应,又不打压市场粮价的承诺。

二是国家有望进一步提高玉米收购价格,政策支撑力度将有增无减。目前,国内玉米市场现状呈现出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国家政策主导着整个玉米市场的价格走势。一方面,经过四轮的政策拍卖,尽管整体成交量相对有限,但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上粮源供给紧张的氛围。随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逐步稳定和国内玉米市场供给形势由市场供给向国储供给的转变,粮源流通格局已发生明显变化。国储成为当前市场供给的最大主体。多数现货商基本在当前市场状况中保持观望或为新年度做准备,从这个角度来说,政策拍卖价格将继续成为国内玉米市场的风向标,其将决定未来玉米市场的走势;另一方面,8月初,市场流传已久的补贴政策终于浮出水面,经国务院批准,对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三省一区内的玉米深加工企业进行补贴,补贴范围为三省一区中的规模在10万吨以上的深加工企业,不包括饲料加工企业。具体价格分布:黑龙江地区1530元/吨,吉林地区1550元/吨,辽宁、内蒙地区1570元/吨(以上均为二等玉米),按照此价格基础,对于上述统计的规模型深加工企业进行150元/吨的价格补贴。从政策内容来看,该项政策的出台虽然短期将会给市场带来一定的压力因为国家已严格规定补贴的玉米只能用于生产而非流通,并且采取了相关措施以保证政策执行。更长远来看,该补贴政策有利于玉米深加工企业恢复生产,从而增加玉米工业消费需求,对长期玉米价格走势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第二节 下游 行业 分析

一、食品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我国食品工业环境克服困难、保持 行业 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从2009年前三季度的全球宏观经济形势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消失,内、外部经济环境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依旧存在,国内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定。由于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强力支持和国内食品消费市场刚性需求的巨大拉动作用,2009年工业总产值将有可能达到4.3-4.6万亿,全 行业 将保持17-20%的增长速度。

2009年1-8月份,农副产品实现工业总产值17283.8亿元,同比增长15.4%;食品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632.9亿元,同比增长14.6%。饮料制造业2008年1-8月份完成总产值4758.1亿元,同比增长17.1%,采盐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9亿元,同比增长4.4%。

2008年虽然遭到严峻的不利因素的考验,但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体保持良好态势,提前实现“十一五”总体 规划 目标;2009年食品工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总产值有望达到4.9万亿,增长17%左右;2010年食品工业的发展机遇和战并存,初步预计,工业总产值有望突破6万亿,增长23%左右;技术性贸易壁垒对食品工业出口影响会越来越大,国内食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是我国食品工业销售收入的最主要原因,拓展农村市场意义重大。

二、餐饮

中国历来有“民以食为天”的传统,餐饮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支柱产业,一直在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餐饮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发展势头,成为“热门” 行业 之一。餐饮业呈现出迅速发展、繁荣兴旺的景象,确实使不少想瞄准嘴巴做生意的人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念头。

因为看到 行业 前景和利益驱动的原因,进入这一领域的经营者必然会大大增加,不可避免地要带来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与其他 行业 相比,餐饮业由于餐饮方式的多样化,相对来说,在变换品种和经营形式时不需要投入很多的资金和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在竞争中比较容易找到出路,也不至于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潭拔不出腿来。

餐饮业有“百业以餐饮为王”之说,且一向被视为一枝独秀,也是最具吸引力的 行业 之一。

它利润高,资金回流快,每天经营所收的都是现金。而货源方面,可以用赊账方式购入原材料,定期结账,胜于其他 行业 。如开一间特色小吃店,投资不多,店面不大,员工也不需要很多。它既能满足顾客的口味,价钱又便宜,往往很受欢迎。

近年来,我国的餐饮业发展非常迅速,餐饮业营业额连续18年实现两位数高速增长,预计未来将保持17%以上速度发展, 行业 发展前景看好,可以说我国正迎来一个餐饮业大发展的时期,市场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长期发展趋势良好。

2004年,全国实现餐饮业零售额7486亿元,比上年净增1330亿元,同比增长21.6%,连续14年实现两位数的高增长,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高出8.3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9%,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21%,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79个百分点。

2005年,中国餐饮业零售额实现8886.8亿元,同比增长17.7%,比上年净增1336亿元,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4.8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3.2%,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和拉动率分别为17.4%和2.3%。全年实现营业税金488.8亿元,同比增长17.8%。

2006年,中国餐饮消费全年零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345.5亿元,同比增长16.4%,比上年净增1458亿元,连续16年实现两位数高速增长,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相比增长了188倍。

2007年全国餐饮企业营业零售额累计达12352亿元,同比增长19.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3.9%,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6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15.7%。其中快餐业和火锅业发展最快。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2007年中国餐饮营业额是1978年的225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0.53%。

2008年零售额达15404亿元,比2007年增长24.7%,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的速度。而在海外,中餐不断攻城掠地,2008年中餐首入奥运食谱,更进一步走向国际化,根据历年数据 分析 ,预计到2010年,中国餐饮业零售额将达到20000亿元。餐饮业已经成为拉动消费、实现增长、扩大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经济近年取得的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快速提高,是持续迅速带动国内消费需求增长的主因。0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2000美元,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层次提高,中式正餐高端消费额比重将持续增长。

从长远来看,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餐饮业发展非常迅速,近几年餐饮业的增长率都比其它 行业 高出十个百分点以上,可以说我国正迎来一个餐饮业大发展的时期,市场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

第三节 上下游 行业 变动对调味品 行业 的影响 分析

一、大豆、玉米等对调味品 行业 的影响 分析

对调味品 行业 来说,上游 行业 如大豆、玉米、小麦等属于其产品的原材料市场,其价格的变动对调味品的具体产品的影响甚大,以下以大豆和玉米的价格变动来说明上游 行业 对调味品的具体影响。

1、大豆变动对调味品 行业 影响

大豆是酱油、酱料、腐乳产品的主要原料。因此大豆价格的变动将会引起调味品价格的相同方向的变动。如由于天气等原因造成大豆产量下降、大豆供不应求时,大豆价格将会大幅上涨,由此带动酱油等调味品价格的上涨;又如现在中国进口大豆的数量是国产大豆数量的2倍左右,当进口大豆在美盘期价带动下价格持续上升时,也会相应的引起调味品价格的上涨。2008年的调味品价格的上涨大部分原因就是由上述两个因素引起的。2007年到2008年度我国大豆需求量比上年度增加6%,但产量却同比下降20%,创11年来的新低,从而造成大豆供应紧张,价格大幅上涨,由此引起酱油、酱料等调味品价格的上涨。

但由于调味品 行业 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价格上涨的幅度远低于大豆价格的上涨幅度,造成调味品 行业 成本压力非常大。

2、玉米变动对调味品 行业 的影响

玉米是味精的主要原料。因此玉米价格的变动将会引起调味品价格的相同方向的变动。例如2009年8—9月,味精原料价格每吨约为8000元,但12月已经涨到每吨12000元了,主要原因是由于生产味精的主要原料之一——玉米在2009年大量减产造成的;再如玉米价格的大幅下跌也会相应的降低味精生产企业的成本压力。

二、食品餐饮业对调味品 行业 变动的影响 分析

调味品的下游 行业 主要集中于食品与餐饮业,是调味品的具体需求 行业 ,食品与餐饮业的快速发展将会极大地带动调味品 行业 的发展。

作为现代饮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食品与餐饮业的发展对调味品 行业 的发展影响甚远。例如中国的调味品产业中餐饮渠道占的比重较高,经济的不景气,促使家庭用餐逐渐的增加,这样的此消彼长,必定也会带来调味品 行业 一定的动荡。但从长远来看,调味品 行业 依然是处于一种快速增长的态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满足其基本生存的条件已经成熟,追求更好的生活,追求更美味的生活成为消费者正常的需要。

为了满足现代人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需求,便捷化食品将是趋势。由此也带动了便捷化调味品的诞生与发展。例如:现代的很多年轻人难得自己在家做饭,偶尔做一次饭,可能已经成为奢侈的需要,而一次性的调味品也成为一种需要;又如:如果想喝骨头汤,现在直接购买一袋复合调味料——浓汤宝,10分钟后保证是一锅味道浓香的骨头汤。这些便捷化的调味品,未来将成为消费者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

 

您的需求

YOUR REQUIREMENTS

联系人:

职务:

电话:

邮箱:

您的需求:

提 交
中经咨询

咨询热线:

400-8790-365  400-8099-707

服务邮箱:vip@jihuashu.org.cn

单位官网: http://www.jihuashu.org.cn

地址(北京):北京朝阳区光华路东方梅地亚中心A座15层

地址(上海):上海杨浦区军工路1599号1栋5层

ICP 备案:沪ICP备18002139号-5

主营业务

报告编制
可行性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建议书
立项申请报告
稳评报告
能评报告
项目方案
IPO募投可研
项目申请报告
企业融资报告
规划设计
乡村振兴规划
特色小镇规划
产业规划
文化旅游
十四五规划
园区规划
田园综合体
乡村旅游
康养产业
景观设计
科技成果评价
科技成果评价
项目立项评估
项目结题评价
知识产权评估
成果价值评估
人才团队评价
扶持资金申请
农业资金申请
发改委资金申请
工信资金申请
科技资金申请
网站地图
专项调研
市场调研
消费者调研
企业调研
商业计划书(案例)
商业计划书(模板)
客服微信
温馨提示
提交成功,谢谢!
提交失败
联系人不能小于两个汉字!
提交失败
手机号格式错误!
提交失败
需求内容不能少于10个汉字!